柵口街區效果圖。受訪單位供圖
皂林驛效果圖。
風雅桐鄉,因水而興。從古至今,大運河都是桐鄉一條重要的經濟文化“大動脈”。大運河(桐鄉段)全長約44.321公里,占江南運河的十分之一、浙江段運河的三分之一,也是浙江段運河流經縣域最長的。如今,這條黃金水道,又迎來了新時代。
9月17日下午,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標編制的《桐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市域段概念規劃和城區段詳細設計》(以下簡稱《規劃》)經桐鄉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2022年第十二次會議(專題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向社會發布。
桐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怎么建?規劃重點有哪些?與我們的生活有關嗎?
《規劃》指出,要把桐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鏈接歷史的千年風雅博覽帶,鏈接生活的美學生活休閑帶,鏈接未來的數字文明體驗帶、共富共美示范帶。同時,鑲嵌在桐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市域段的7個鎮街將立足“七個最”——濮院“最時尚”、梧桐“最風雅”、烏鎮“最未來”、石門“最吳越”、鳳鳴“最同?!?、崇?!白钏雾崱?、大麻“最綠色”,在保護傳承利用中構建起一條串珠成鏈、由線及面、和而不同的線性活態遺產。
《規劃》圍繞“文化創意新窗口”“未來城市新客廳”“時尚休閑新空間”三大建設目標,重點做亮一個風雅客廳、做特一個創享天地、做美一片智慧農場、做活一個郊野公園、做通一段詩畫秀道、做強一片數字空間,把桐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城區段打造成“沉浸式江南美學博覽園”,展示可傳承、可觸摸、可探索的運河新遺產,彰顯能駐足、能閱讀、能示范的桐鄉新場景,塑造會向往、會留戀、會再來的江南新體驗。
《規劃》明確,大運河城區段東至南永興港,南至二環北路,西至中路過橋港,北至運河北岸外擴245米,總長度8.5公里,核心區總規劃面積8.65平方公里,一期項目計劃于2022年12月底前啟動建設。
其中,風雅客廳是整個城區段的核心部分,內容側重大運河文化的展現,包括運河歷史文化、橋文化、驛文化、運河名人等。規劃板塊東起慶豐北路,西至康涇塘,長約1000米,總面積約300畝。計劃結合碼頭騰退、風貌提升、文化傳承,改造建設為運河文化廣場,配套文旅服務設施——皂林驛、知不足齋藏書樓、柵口街區、皂林古渡口等。
考慮到運河文化鏈的延伸,《規劃》在“風雅客廳”東側布局“創享天地”,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運河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規劃板塊東起烏鎮大道,西至慶豐北路,總面積約285畝。計劃利用現有工業廠房改造建設運河工業文明展示館、運河文化創意設計中心,騰退現有碼頭,改造利用為運河文創園、運河文創集市,并整治提升現有林區林帶。
智慧農場位于烏鎮大道以東,大多為穩定耕地。計劃結合原有存量建筑和建設空間改造提升為農創工坊(含農趣集市、糧倉茶室)、農業科普體驗館以及種子塔(種子標本展陳、觀光)、田園書局(含游客服務功能)等農旅服務設施;對于穩定耕地,計劃實施統一經營,打造科技試驗田、智慧景觀田和數字農業示范田。
《規劃》中布局的“郊野公園”是目前桐鄉唯一一塊未經土地平整、自然生態得以原生態保留的鄉村田野,區域面積約3800畝。計劃以保持原生態風貌和延續傳統農業耕作模式為主,主要有蠶桑文化體驗區、農耕文化體驗區,打造為集文化展示、種養體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闡釋運河農耕文明和蠶鄉特色文化的體驗示范區。
大運河城區段沿河8.5公里規劃貫通步行道、騎行道,擇合適地段部分復原纖道,體現大運河纖道文化;有機植入文化景觀小品,提升現有運河沿岸林木,利用鄉土樹種(梧桐樹、烏桕樹、皂莢樹等)打造詩意景觀林,建設“詩畫秀道”。
桐鄉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互聯互通是互聯網和大運河的共性?!兑巹潯酚媱澮劳匈Y源漸趨豐厚的數字智能產業,在運河北岸規劃建設“數字空間”板塊,形成與千年運河并駕齊驅的數字經濟帶。重點建設烏鎮運河智能汽車文化園、大數據產業生態園等項目。
流淌了千年,大運河依然生生不息。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開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當前,大運河沿線省市都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桐鄉又該如何講好運河故事,展現大運河(桐鄉段)獨特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要打響以“運河文化”為代表的桐鄉歷史文化“金名片”,深入挖掘運河文化資源,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不斷提升桐鄉運河文化的顯示度和影響力。
如今,桐鄉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藍圖已繪就,讓我們共同期待美麗畫卷早日呈現!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