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明的食蟲植物園。
高其鋒的“杭皇菊”品牌產品。
伊圍生產基地的觀葉植物。
培育發展新農人,有助于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加速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然而,桐鄉的新農人們也面臨著高風險、大投入、利潤低等問題,如何走出一條突圍新路迫在眉睫。
一門高投入高風險的“生意”
“小蟲草堂”品牌創始人劉國明是崇福農創園的首批新農人。在2018年遭遇“水災”之前,他從未想過,農創這條路走得如此艱辛。
曾經的劉國明,頭上頂著“國內食蟲草第一人”的光環,僅僅因為起源于學生時代的熱愛,就從石油系統毅然“抽身”。而現實似乎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食蟲植物線上銷售這條空白賽道上,他的“小蟲草堂”一面世便掀起了國內食蟲植物行業的熱潮。
隨著線上銷售進入高速發展期,2014年與崇福農創園簽訂合同前,劉國明真真切切“吃”到了電商發展紅利。那時的他,對這個即將落成的生產基地充滿了期待。
生產基地分兩期,包括230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和1.1萬多平方米的連棟溫室,總計近1.4萬平方米。劉國明花費3年時間,前后投入了600多萬,幾乎掏空了他此前十年線上經營攢下的所有積蓄。然而,就在2018年夏天,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二年,一場夏季暴雨引發的“水災”幾乎將這一切毀滅。
那時,園區低洼的地勢和不完善的排水設施加重了他的損失,讓劉明國的生產基地一下子損失了300多萬元。而在今年夏天,持續的高溫少雨讓基地的食蟲植物“非死即傷”,損失預計在50萬元以上?!白鲛r業,不確定因素太多了?!彼锌?。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平面設計專業畢業的伊圍是淘寶網店“回聲森林”的主理人,主營室內觀葉植物。如今在崇福農創園,他和他的合伙人“焰火大叔”張源共同打理著“若慕植館”和“翌源園藝”兩塊基地。而在2019年入駐園區時,他們的初衷是傳統花卉的新品研發。
“實踐之后才發現很難?!?伊圍說,新品種長達數年的研發周期和該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相對欠缺讓他很快放棄了這一想法。
幸運的是,憑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8年平面設計經歷培養的審美力,伊圍的網店銷量不錯,去年更是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但是,即便一直追逐風口,伊圍還是有著自己的堅持——對于市場反響熱烈的發財樹、紅掌等品種,他始終不會去迎合。
現實還是理想?迎合還是妥協?這一抉擇始終橫亙在伊圍的農創道路上。在最初進入園藝行業前,他也做過“園藝夢“,然而悶熱潮濕的大棚環境、長時間的日曬、”灰頭土臉“”皮膚黝黑“的常態,讓他對園藝行業有了新的認識?,F在,他對前來應聘的每一位求職者的第一句忠告就是“這可能跟你想象的園藝不一樣”。
尋找出路者
在了解到周邊地區相繼成立農創客聯盟組織后,御耕園家庭農場主人高其鋒和其他新農人也萌生了這樣的想法,希望組建一個類似農創客聯盟組織的桐鄉新農人聯合會,為桐鄉新農人建立一個“家”?!斑@幾年做農業都挺不容易的,相互扶持才能有更大的機遇?!边@名與農業打了十年交道的新農人,十分期待通過聯合會的成立,達成新農人彼此間的互助幫扶。
十年前從企業管理者轉變為農業生產者時,火熱的電商行業尚處于蟄伏期,正蓄勢待發。高其鋒算是第一批投身鄉村雙創藍海的“吃螃蟹者”。從10株菊苗起步,他引種了效益更高的黃菊,自己育苗,改進種植方法,改良制茶工藝,開辟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將“杭皇菊”這一原創品牌賣出了口碑。
多年來,高其鋒始終堅持口碑效應。然而,隨著線上平臺日益壯大,流量與運營投入掛鉤,像高其鋒這樣不愿意投入大量營銷費用的商家被分配到的流量自然就減少。而線下,因為布局在景區,疫情下不景氣的旅游業也迅速波及到了高其鋒的實體店鋪,銷量大大減少。尋找出路成為高其鋒眼下的迫切選擇。
人員流失困境
俗話說,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業自古以來就是個“苦活”,時至今日依然如此。在剛剛過去的這場加長版“三伏天”中,劉國明的生產基地流失了幾名溫室操作人員,而整個基地全部人員加起來也不過10人出頭。
勞動力成本上升、農業領域更早到來的老齡化、勞動力大量流失,這些用工難題困擾著以劉國明為代表的一批新農人。
最近,伊圍直播間里的主播離職了。即便他開出了9000元的月薪,遠高于當地平均薪資,依然留不住這些本地年輕人。而外地的年輕人似乎也很難被吸引。最初選擇來到崇福農創園創業,伊圍看中的就是這里地處長三角腹地的區位優勢,不僅節省物流成本,還可以減少農產品長途運輸中的損耗。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殊地理位置,讓當地的人才招引飽受上海、杭州兩頭夾擊之苦,面臨人員流失困境。
電商的后疫情時代
毫無疑問,疫情對社會業態都產生了影響,農業也不例外?!半y賺錢”成為劉國明、伊圍、高其鋒等新農人們的共同痛點。
去年春天,新增了8畝生產基地的伊圍不會想到,今年同期的銷售收入不足去年的三分之一,新建基地也成為了壓在伊圍心頭的一塊大石。一波熱度的過氣,僅僅只需一年,遠比他預想的短得多。這其中,有園藝行業品種更新速度快、電商紅利期消失等諸多因素。
作為第一批農創園的新農人,劉國明這兩年目睹了不斷有創客進來,也陸續有創客離開,利潤低、難賺錢是大部分創客離開的首要原因。劉國明依然堅守在這里,跟那些離開者不同,他在這里建設了大量生產設施,然而這些固定資產投入暫時還沒完全回本。
目前,伊圍的生存法則是保證基本的生產和流水,在后疫情時代的電商行業里堅持下去。初入農創園時,劉國明曾寫下“五年規劃”,計劃2018年建設觀光主題園,走一二三產融合之路,后因各種不確定因素擱置。如果能順利度過這一階段,他還是希望把這一計劃重新提上日程。
抱團求生
一二三產融合不只存在于劉國明的“五年計劃”里,也是高其鋒背后的桐鄉新農人群體對抗農創生存困境的破局之道。在這里,一二三產融合的方式被細化為農文旅融合。
某種程度上,疫情帶動了周邊游。今年的五一假期,桐鄉以一鍋野火飯燒出了千萬元的“錢”景。與此同時,“雙減”政策之下,農村也成為了學生尋求知識的廣闊天地,研學游大熱以及農文旅融合一時成為農創行業的新風口。
農文旅融合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又如何避免同質化?無人知曉,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但高其鋒他們試圖找到一條可供后人復制的樣板路。在此之前,“桑在云間”品牌主理人張靜惠則正在探索一條通過挖掘本土蠶桑文化的突圍新路。而桐鄉不只有蠶桑,還有麥稈畫、藍印花布、竹刻等鄉土特色。
“能不能形成‘一基地一特色’的格局,通過基地的抱團串聯成一條農文旅融合的旅游線路?!?高其鋒提出了一種設想,這種模式不僅有益于挖掘和推廣本土文化,也許還能帶“活”如今不溫不火的農創行業,讓“小而美”的基地通過抱團贏來更大的發展。
當然,依托抱團形成的強大合力,習慣于“單打獨斗”的新農人在需求對接上也有了更充足的底氣?!靶罗r人聯合會成立后,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一社會團體去對接更多有效的資源?!?高其鋒說。
記者手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自發、自愿地回到農村并從事現代農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看到,在政策利好、線上銷售火爆等機遇背后,也伴隨著投入大、利潤低、回本難等風險。面對農業創新創業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情懷”二字是支撐這些新農人走下去的重要因素。如何讓這些有情懷的新農人走得更遠?需要引起更多重視和思考。
為了讓更多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興農人”,近年來,桐鄉一直大力推進農業農村雙創工作,支持新農人創新創業,率先探索以鎮域為單位的農業農村雙創平臺建設,個性化制定農村雙創發展方案,形成“一鎮一平臺一方案”孵化體系,為農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相信不遠的將來,在桐鄉,越來越多新農人能成為鄉村振興的“興農人”。
?。ㄕ掌墒茉L者提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